郝洪才 2020-09-06
所谓的低空经济 实际上是以3000米以下空域为载体,想要高效运行 就依赖于通信、导航、监视(简称“通导监”)及气象四大技术体系的深度融合。
随着5G-A、AI、卫星互联网等技术的突破,单一技术保障正加速向“天-空-地一体化”智能网络演进,构建低空数字新基建设施的核心支撑!
通信:地面公网+低空专网+卫星互联网
通信技术核心功能是实现飞行器与地面控制站、飞行器之间、飞行器与空管系统的实时信息交互,支撑飞行控制、状态反馈、任务指令传输等业务落地,保障低空飞行安全与效率。
1、飞行控制:实时传输飞行器的位置、速度、姿态等数据,确保地面控制中心对飞行器的精准操控;
2、状态反馈:接收飞行器的传感器数据(如电池电量、设备状态),及时预警故障;
3、任务指令:发送航线规划、起降指令等,实现飞行器的自主或远程控制;
4、空域管理:支持空管系统与飞行器的信息互通,保障空域资源合理分配。
导航:北斗系统为核心,地基增强(GBAS)实现厘米级定位,覆盖超99%空域
导航技术是低空飞行的核心支撑,需解决城市峡谷(高楼密集区)、电磁干扰等复杂环境下的高精度定位问题,确保飞行器沿规划路径安全飞行,避免偏航、碰撞等风险。
1、精准定位:为飞行器提供动态高精度位置信息,支撑航线规划和起降操作;
2、路径跟踪:实时监测飞行器是否偏离预定航线,及时预警并调整;
3、复杂环境适应:在城市高楼、山区等遮挡环境下,仍能保持稳定定位;
4、多源融合:整合多种导航数据,提升定位可靠性。
监视:安全监控(目标:空天地一体化)
监视技术是低空经济的安全保障,需实现对合作目标(如注册无人机)与非合作目标(如“黑飞”无人机)的实时跟踪、识别与预警,防范碰撞、非法入侵等风险,支撑空域动态管理与调度。
1、实时监控:获取飞行器的位置、速度、高度等参数,实时更新空域状态;
2、目标识别:区分合作与非合作飞行器,识别无人机类型(如物流无人机、巡检无人机);
3、风险预警:对潜在碰撞、非法入侵等风险提前预警,通知空管系统或飞行器采取规避措施;
4、空域调度:根据监视数据,优化空域资源分配,避免拥堵。
气象:激光雷达与加密气象站组成网格化监测网,数据秒级更新
气象技术是低空经济的关键保障,需解决低空天气(如风切变、湍流、低能见度)对飞行安全的影响,为飞行器提供精细化气象预报与实时预警,支撑飞行计划制定与风险规避。
1、天气预报:提供未来几小时至几天的低空气象数据(如风速、风向、气温、湿度、气压),辅助飞行计划制定;
2、风险预警:对强对流天气(如微下击暴流)、低能见度(如雾、霾)等危险天气提前预警,通知飞行器调整航线或暂停飞行;
3、实时监测:通过气象传感器、卫星等获取实时气象数据,更新预报结果;
4、气象评估:对飞行路线的气象条件进行评估,推荐最优飞行路径。
应急救援:河南洪灾无人机集群3D建模,响应效率提升50%
农业监测:黑龙江多光谱无人机识别病虫害,农药用量减30%
跨境运输:eVTOL+卫星互联网构建“空中走廊”